優(yōu)雅的退出是對孩子的負責,學會退出是父母智慧的體現(xiàn)!愿每位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旅途中,持續(xù)反思,尋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從“包辦者”的角色中退出
高中有很多這樣的家長,因為害怕耽誤孩子學習,無論大事小事通通包辦,既不讓孩子做,也從來不教孩子做,導致孩子生活上缺乏很多常識。很多同齡人會的東西,早早明白的道理,他什么也不知道。
父母覺得這是對子女的愛,但卻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子女如何成長,以后進入社會需要怎么樣的人生技能。
這樣的“以愛之名”的包辦有多危險呢?
很多孩子就這樣長成了“媽寶男”、“乖乖女”,到了大學一點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有的孩子把臟衣服打包郵回家給家長洗,還有的家長甚至直接去大學附近租房繼續(xù)陪讀。
本該是孩子鍛煉自己、提高自身能力的時候,你全給包辦了。當孩子大學畢業(yè)成了“家里蹲”、“啃老族”的時候,家長這時又開始抱怨了,“這么大人怎么不出去闖闖?”,“怎么不去找工作?”,“怎么不去談個戀愛?”是孩子不想嗎,問題是孩子有這能力嗎?
作為高中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全面發(fā)展,不能早早地抹殺其個性,該給的自由空間要給,該放手時要放手,不能讓其總在籠子里生活,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
二、從“控制者”的角色中退出
控制欲強的家長通常自身很優(yōu)秀,高自尊,對自己的要求高,對孩子的要求自然也很嚴格,生怕孩子不爭氣,不然自己太打臉。
這樣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內心充滿擔憂和不信任,總是擔心孩子會被別人帶壞,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他們的社交活動,不敢放手。
他們甚至會在不經(jīng)意之間通過親子關系來操縱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導致孩子在情感上長久依賴父母,生出對生活的無力感,認為自己不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命運始終由其他人控制。
控制型父母的幾個典型跡象:
1、要求孩子盲從和從眾、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不能質疑父母的任何決定;
2、不鼓勵孩子選擇或獨立、決定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邊界感,過度“幫助”孩子;
3、操縱和利用親子關系,通過誘導、讓孩子內疚或撤回自己的關愛來要挾孩子;
4、期望過高,給孩子制定不切實際的高標準;
6、制定許多死板的規(guī)則,但自己并不遵守,隨意修改規(guī)則;
7、對孩子缺乏同理心、拒絕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相信自己永遠是對的。
三、從“差評師”的角色中退出
孩子考好了,不表揚也就算了,還要陰陽怪氣。
“要不是我天天督促你學習,你能考這么好?”“你看你們班的誰誰誰,又考第一,你什么時候能考個第一?”“次次能考好,才是真的好?!?/p>
一旦考差了,更要命了,各種尖酸刻薄、翻舊賬和苦情戲必定要準時上演。
父母的差評,是給孩子最深的傷害,無形中讓孩子認為“我真差勁”。父母若是長期扮演孩子的差評師,孩子只會不斷朝著差評的方向走去。
人,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孩子能夠在父母肯定和鼓勵中充滿力量,擁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所以,別吝嗇你的贊美,一定不要做孩子的差評師。
四、從“嘮叨者”的角色中退出
很多人說,嘮叨,是父母參與高考的一種方式,父母用說教想要在學習方面幫助你,或者糾正你的錯誤。
但是對高中生來說,在學校學習壓力已經(jīng)很大,好不容易回家,想要休息,父母的嘮叨又把你拉回到高壓狀態(tài),很難不厭煩。
所謂“杯滿則溢”,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說得越多,孩子往往做得越差,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
可能前一秒還是母慈子孝、一派祥和的場景,但只要父母開啟了嘴皮子轟炸模式,孩子就會分分鐘炸鍋。
嘮叨,是精神上的疲勞轟炸,不僅沒有幫到孩子,反而增添煩惱。
愛嘮叨的家長內心深處是缺乏安全感的,他們總是擔心自己沒有交代清楚,害怕孩子出錯。有時候,可怕的并不是父母提醒你什么,而是反復的提醒。同一個問題或事情,天天說,天天催,日復一日,形成了一種習慣。
給孩子多一點信任,多讓孩子表達,多聽孩子說話,親子間的氛圍才能更好。
家庭教育是一個不斷探索和調整的過程,父母的自我反省和適時改變,通常能夠使問題迎刃而解。
為助力新一屆高考生和家長及時了解最新的高考資訊、綜評、強基等升學途徑、志愿干貨、學習技巧、復習資料、各地??荚嚲淼刃畔?,我們給大家建立了【招考網(wǎng)】江蘇高考交流群。
歡迎添加蘇小招微信(sxz028),發(fā)送:高考年份(如:2027高考),即可邀請您進群學習交流!
注:本文內容來源網(wǎng)絡,由江蘇招生考試網(wǎng)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排版編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