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3年畢業(yè)——正在普遍化!
從對大學有實感起,“本科至少讀4年”幾乎是一條“鐵律”,這是因為我國高校本科大多實行“學年學分制”,即既要求學生修滿一定學分,又要求固定學習年限(一般4-5年)。而現(xiàn)在,這條“鐵律”不再“鐵”了。在國內高校集中推行“完全學分制”的“風潮”下,只要修滿學分,本科生最快3年就可以畢業(yè)。
最新的案例證實了這一“學制自由化”的改革成效——6月13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物理學院2022級本科生丁婧雯僅用3年時間便完成了全部課程修讀要求,順利通過本科綜合設計(論文)答辯畢業(yè),被授予學士學位!近年來,哈工大實施本科綜合設計(論文)結課答辯申請制,成為打破常規(guī)、縮短學制的全新探索舉措。目前,已有138名學生完成答辯。
據(jù)悉,一批高校自2022年起集中開始實施“完全學分制”,現(xiàn)已步入改革深水期,其本科生也將在今年迎來全體“3年制”時代!
“提前一年畢業(yè)”
對國內高校來說,“完全學分制”早不新鮮了。以上所列舉的高校,也不過是一小部分罷了。2021年,天津科技大學2名畢業(yè)生曾因“3年時間修完4年學分并畢業(yè)”備受熱議,在當年,她們是天津市首批“三年制”本科畢業(yè)生。學分制改革無疑為她們搭建了一條畢業(yè)“快車道”。
時間再往前追溯。2000年初,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成為完全學分制的探索先鋒。根據(jù)2005年浙江新聞的一則報道,在浙江大學迎來完全學分制第一季畢業(yè)生的當年,就曾有大三學生申請?zhí)崆?年半畢業(yè)。教務處為此專門開了個會,決定“只要達到條件,可以提前1~2年畢業(yè)”。
2015年,深圳大學開始實施“完全學分制”,允許優(yōu)秀學生提前畢業(yè);西北大學2018年起全面施行“完全學分制”,學習年限變?yōu)?至6年。2020年前后,又有一大批高校開始啟動完全學分制改革,實行彈性學制。遼寧省在2020年11月出臺了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完全學分制改革的實施方案,提出在13所左右高校開展完全學分制改革試點,2021年2月底在試點學校全面實施完全學分制改革,8月實現(xiàn)全省高校全覆蓋。
學分制改革,的確是大勢所趨。
最快3年畢業(yè)——誤解大了
省學費、盡早就業(yè)、提前備考……只要修滿學分就能取得畢業(yè)證,快一步畢業(yè),看起來確實好處多多。但如果把“完全學分制”等同于“最快3年畢業(yè)”,一定是對它最大的誤解。
2010年,我國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提出為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要深化教學改革,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2019年,《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出臺,提出要完善學分制,支持高校進一步完善學分制,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
重磅政策接連出臺,但對于學分制改革,我們似乎總會有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為什么?
這其中,或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完全學分制和“最快3年畢業(yè)”之間建立了錯位的必然因果關聯(lián),即,某所高校在實施完全學分制后,理應會有大批學生提前畢業(yè)。
為了方便理解,不少高校在實施完全學分制改革時,都傾向于把“最快3年畢業(yè)”作為完全學分制的亮點。的確,彈性學制是學分制改革的重要體現(xiàn)。但“3年畢業(yè)”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其關鍵在于學生能夠自由安排學習進程,能夠“3年畢業(yè)”的畢竟是少數(shù),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
學分制改革,絕非“最快3年畢業(yè)”這么簡單。
2019年,不少高校曾因實施“學分制收費”被質疑是“變相薅學生羊毛”。也有教育專家曾指出,我國高校實行的學分制一度是“形似而神不似”,并不是完全學分制。如果按學分收費,而又不實行完全學分制,這個改革只能是“換湯不換藥”。
如今,多所高校正在力求做到完全學分制“神形兼?zhèn)洹?。除了彈性學制、學分制收費,自由選專業(yè)、選課程、選教師,導師制、學分互認制等都是學分制改革的縮影。
轉專業(yè),不設限
隨著學分制改革的深入,為進一步放寬轉專業(yè)的限制,2018年3月,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頒布實施了《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本科生轉專業(yè)實施辦法》,取消原規(guī)定的轉專業(yè)轉出轉入比例10%的限制,學生轉出專業(yè)實現(xiàn)“零門檻”。
2024年秋季,海南大學進入深化完全學分制改革階段,全面取消招生專業(yè)限制,學生在校期間有7次專業(yè)選擇機會。而在完全學分制改革之前,本科生不能跨校區(qū)轉專業(yè),且需要達到原專業(yè)排名前30%才有機會申請轉專業(yè)。據(jù)介紹,海南大學2024級普通本科學生自主選擇專業(yè)初試吸引了共計1581名學生報名。
水課,沒了
與此同時,通過學生自主選課,高校開始倒逼本科生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及教學方式,提高課程質量和教學水平,“摒除水課,打造金課”。
十幾年前,有研究曾表明,在發(fā)達國家大學課程設計中,選修課所占比重基本上在70%左右,而我國大學必修課約占總課程數(shù)的80%。必修課,常常衍生出課程內容“白開水化”、教學方式僵化等問題,但如今,這些問題正在得到改善。
以海南大學為例,2023年,海南大學共開設選課課程4079門,自主選課學生達327360人次,跨專業(yè)選課達10745人次,自主選課人次是2021年度的4.11倍。從2021年開始全力探索推進完全學分制改革以來,海南大學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要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
課程教學改革是完全學分制改革的重中之重。當學生不再按照固定學制“齊步走”,而是可以自主“挑選”課程、老師時,老師能否站上講臺就取決于學生選擇。這種情況下,枯燥無味的“水課”很大可能將遭受冷落。但如果課程質量沒有提高,課程資源不夠豐富、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課程服務跟不了改革的進度,那么“完全學分制”很可能是另一個名稱的“學年學分制”。
導師,是保障
不過,把選擇權交到學生手中可能是個更大的挑戰(zhàn)。畢竟學生學習每一步選擇性的增加都意味著學習不確定性的增多,實施“完全學分制”也意味著學校將高度相信學生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從被動灌輸向自主學習轉變?配套改革必須跟上。
為本科生配備優(yōu)秀導師——是實施完全學分制的重要支撐。以東南大學為例,該校學生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需完成6-8學分,學生在導師指導下自主開展科學研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本科生的學術素養(yǎng)和學習規(guī)范。據(jù)介紹,東南大學每年本科招生人數(shù)在4000名左右,實行導師制后,平均每位導師在每級指導2名本科生,可以真正實現(xiàn)完全導師制。
學分制彰顯的不僅是“學習自由”的大學理念,其背后蘊含的“以多學科交叉為基礎,以激發(fā)學生潛能為核心,面向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教育模式變革”更是制勝法寶。
也許,對“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個問題,我們仍未得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但憑借學習自主權的回歸,大學生們或許會自己尋到人生的定位。
注:本文內容來源軟科,由江蘇招生考試網(wǎng)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排版編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