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雖然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但是還是有很多同學在討論今年的高考錄取情況。有些同學認為,每一年理科(物理類)錄取的人數遠高于文科(歷史類),那是不是選理科或者物理類能考上大學的機會會更大?
從收集到的數據來看,文理科的錄取比例確實存在一定的差別,其中部分省份文理科錄取比例接近0.6:1。
2022江蘇高考報名人數
2022年,全省共有40.6萬人報名參加高考,相比去年的35.9萬。從考生類別來看,今年應屆畢業(yè)生38.3萬人,占報考總數的 94.33% ;往屆生和社會考生 2.3 萬人,占報考總數的 5.67%。報考人數的大幅增加無形中也增加了高考難度,本科競爭更加激烈。
2022高考普通類上線人數
以總報名人數為基數計算,江蘇今年的普通類本科上線率為54.39%,特招線上線率27.98%,但歷史類和物理類上線率相差還是比較大的,普通本科歷史類上線率僅32.52%,物理類本科上線率達71.56%,基本符合以往的錄取比例3:7。
從上面的數據也能看出,高考選科是十分重要的。
而新高考政策實施之后,不管是“3+1+2”模式還是“3+3”模式,學生選擇的科目對于之后的學習和志愿填報都有很大的影響。那高考選科到底有多重要?專業(yè)的覆蓋率真的決定了一切嗎?
新高考選科的重要性
第一,新高考選科與高考填報大學、專業(yè)有緊密的聯系。
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講,高中各個學科對應能選大學的哪些專業(yè),是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前必須提前明了的。
站在學校的角度來講,高校各個專業(yè)對應招收哪些科目的考生,是高校招辦在招生錄取時已經明確劃定的。
第二,新高考選科與學生未來生涯規(guī)劃有緊密的聯系。
新高考正式推動后,把人生選擇前置,讓學生從高二、甚至高一就開始考慮畢業(yè)后的方向。
學校心理學家通過調查研究指出,選科不僅關乎高考,對未來的職業(yè)和生活也會有較大影響,須綜合謹慎決定。
第三,新高考選科后在高考計分方式上與以往大不同。
實行新高考選科之后,考生高考總成績改為由必考科目(語數外)高考成績加上選考科目學業(yè)水平考試等級折算的相應分數。(“3+1+2”模式為“3”為全國統(tǒng)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所有學生必考;“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1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中選擇2科。)
這就意味著,學生必須在高一高二對自己所選擇的科目進行深入的學習,均衡發(fā)展各科,不能過于偏科,或像以往一樣等到高三再來拼搏。
選科時可能存在的誤區(qū)
“3+1+2”模式下,物理和歷史二選一成必然趨勢,現在不少同學存在“是不是歷史比物理更容易學、高考也更容易”的誤解。
同學和家長們要注意了,在選擇報考物理還是歷史之前,要先走出這幾個誤區(qū)!
1.歷史比物理容易學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很多人都是這么認為的吧。很多家長對歷史和物理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認為歷史屬于文科,只要簡單的讀一讀,背一背就能夠打高分了,比高中最難學科——物理,肯定容易多了。其實并不然。
我們可以去看一看每次考試發(fā)下來的成績單,物理學科考八九十分很常見,滿分也不是沒有可能;歷史成績比起來就慘不忍睹了,八十分以上是難的,五六十分算正常。歷史比物理容易學,這可真是一個大誤區(qū)。
現在歷史學科的試題對學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求學生掌握書本中的知識點,還要求學生擁有非常好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因為很多材料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的,學生需要對材料里面的歷史事件做出正確的解讀和分析。
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是周而復始地刷題,課外閱讀非常少造成學生知識面非常狹窄,這對歷史考試是非常不利的。
反觀物理作為自然學科,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即便強調和現實的聯系,也只是提提而已,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物理學科本身的計算推理。
2.學歷史高考更容易
第二個誤區(qū),學歷史高考更容易。有的學生人覺得歷史學科簡單易學,就選擇了歷史。在他們看來,容易學當然會學好,高考考上的機會就會更大。
其實高考的難易程度和學科本身的難易程度并沒有太大關系,高考的難易程度更大一部分是取決于錄取率。
2022年江蘇省高考參考人數共計40.6萬,其中一本控制線上人數累計113592人,上線率27.98%,其中首選物理對應上線人數90982人,首選歷史對應上線人數22610人,差距還是比較大的,當然,今年選擇物理的考生比選擇歷史的考生約多10.2萬人,這也是不能忽略的事實。
實行“3+1+2”模式后,各普通高校會預先公布本科招生專業(yè)選考科目,以《河北省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yè)選考科目要求》中北京大學的科目要求為例:
如果考生選擇了物理,則可以報考北京大學公布的所有52個專業(yè),但如果選擇了歷史,則只能報考其中約70%的專業(yè)。即使是中國人民大學這樣的偏文科高校,選擇物理可以報考所有專業(yè),選擇歷史卻有兩個專業(yè)不能報考。
所以,其實選擇物理或者選擇歷史,始終還是需要按照自身因素來綜合考慮,清楚了解自己未來是想走理工方向還是更喜愛文科專業(yè),再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才可以做出適合自己的明智選擇!
3.跟風式胡亂選擇
這種情況是最多的,為什么很多學生扎堆選擇理化生,尤其是物理,一方面選物理確實重要,因為這樣大學專業(yè)幾乎沒有限制,但是如果物理成績很不好呢?也還得選嗎?
實際情況就是有些物理成績不好的學生也跟風選了,好像不學物理讓人感覺不夠聰明,屬于智商低行列似的。強求的后果就是任人宰割。
4.靠感覺感性選擇
也有不少學生完全跟著感覺走,自己感覺哪門學科學的還可以,成績還不錯就選了,其實人家這一門成績好的更多,大部分都比你強。
也有的同學自己比較自己的各科情況,認為其中某幾科成績相對其它科較好,于是就選了,而不是和別人比較。
5.靠興趣愛好選擇
有的學生是因為喜歡某個學科,或者喜歡某個老師,最終選了這門學科,上課喜歡聽這個老師的課,但是就是考不了高分。喜歡老師和你最終能考多少分是兩碼事,不能感情用事,老師不能最后幫你考大學。一是借助專業(yè)測評工作,做綜合評判。建議學生和家長應該多了解一些有關興趣傾向的知識,可以借助一些專業(yè)測評工具來做綜合評判。二是從后期報志愿選專業(yè)方面長遠考慮。
6.哪科分高選哪科
一些學生在選科時,會根據自己初中時學習各學科的印象來判斷是否適合某個學科的學習,這樣選擇容易忽視初高中學科知識的區(qū)別。不能光看自己哪科分高就選哪科,有些學科的難點會出現在選科之后。比如地理,可能難度會越來越大。
7.選文理矛盾學科,因暫時成績回避難點
在3+1+2的12種組合中,有極少數學生選擇史化生這樣的組合。對于這種“文理兼顧”的組合,要慎重選擇,“不推薦這樣思維方式相互矛盾的學科組合,“3+1+2”的選擇方式,實際上也是區(qū)分文理的”,這樣選很可能沒有專業(yè)可以報。
8.片面追求專業(yè)覆蓋率
有的家長和學生對于以后的職業(yè)方向和未來沒有規(guī)劃,又擔心高考報志愿受限,因此盲目選擇覆蓋率很高的組合。專業(yè)覆蓋率只是選科時的參照因素之一,片面追求不可取。
雖然“物理、化學、政治”組合可選專業(yè)覆蓋率最廣,但是學習難度也很大,得分偏難,對考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要求較大。
9.過分鉆“賦分”空子
現階段,部分家長及考生在選科時存在“鉆空子”心理,希望僥幸能選到賦分有利的科目。賦分情況會根據每年的選考情況有所變化,一般很難預測。從前期搜集到的各省選考數據來看,學霸選考物化的概率很高,考高分不易,而成績略差一點的考生可能會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科目,這樣就導致了在等級賦分制下,大家的總分越來越集中,中上游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
無論如何選擇都無法避開和尖子生之前的競爭,反而賦分情況下,1+2學科的分值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是有縮小的。因此“繞路而行”“僥幸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10.不明所以參考“重要”數據
往年選科數據是重要的參考指引,但是不同省份、不同分數段、不同選科模式下數據的可參考性是家長需要重點關注的。盲目參考數據不可取,結合所在省份所在高中數據才為上策。
每省的教育水平不同,選科趨勢也會有所不同。根據在線統(tǒng)計數據,在北京考生選考化學、地理比重較大,而在天津選考生物、化學人數較多,在山東省選考地理、生物人數較多,我們江蘇選考地理、生物較多。
注:本文內容來源網易新聞,由江蘇招生考試網團隊(微信公眾號:jszkwx)排版整理,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管理員刪除。